從阿瓦爾人到匈牙利人:迄今為止發表的最全面的基因研究

一項開創性的研究已經發表,為大遷徙時期喀爾巴阡盆地的遺傳過程和族群模式提供了新的線索。這項研究由渾仁人文研究中心考古基因組學研究所領導,是迄今為止對該地區人口動態最全面的探索。
這項研究由渾仁人文研究中心考古基因組研究所牽頭,在多個國家機構的合作下,以跨學科的方式進行,並採用了最先進的技術。結果已發表於 科學進展.
根據 渾人胡該計畫的目的是揭示 6 世紀至 11 世紀人口流動的基因印記,特別關注阿瓦爾人和喀爾巴阡盆地核心人口之間的關係,以及阿瓦爾人和占屋者之間的關係。研究人員在樣本採集過程中分析了296具人類遺骸,並採用血統認同(IBD)分析等先進技術來處理數據,這可以揭示遠古人群之間的微妙關係。

研究背景與方法
這項研究於 2018 年在阿爾帕德之家計畫的框架內開始,該計畫旨在對 8 世紀至 11 世紀跨多瑙河地區的人口進行遺傳分析。將這些人群與其他時期和地區的基因組進行了比較。分析的重點是阿瓦爾汗國的最後時期以及匈牙利征服和建國之間的過渡時期。
這些樣本包括喀爾巴阡盆地 7 世紀至 11 世紀的墓葬,以及烏拉山脈以外與早期匈牙利人有關的文物。這些分析不僅揭示了人口流動的遺傳印記,也揭示了不同人口通婚的程度。
阿瓦爾人、佔屋者和主要人口之間的關係
最有趣的發現之一是,喀爾巴阡盆地的匈奴群體在基因上起源於東歐亞,在征服期間無法檢測到其生物生存。阿瓦爾人也有東歐亞血統,形成了一個封閉的社會,很少與當地居民通婚。他們的生物痕跡在征服後變得零星,這意味著阿瓦爾人和匈牙利人之間的連續性可以從遺傳角度排除。
然而,入侵者從抵達那一刻起就與當地居民混在一起了。儘管他們的基因群體僅佔阿瓦爾時期倖存的歐洲人口的十分之一,但這種密集的混合對他們的生存做出了重大貢獻,無論是在基因上還是在文化上。這種差異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匈牙利人在該地區倖存下來。
研究結果表明,喀爾巴阡盆地的人口在六世紀至十一世紀之間經歷了相當大的變化。阿瓦爾人的社會結構和婚姻模式在 6 世紀發生了變化,而到 11 世紀末和 7 世紀初,大平原上的佔屋者大量存在。直到十世紀下半葉,他們才遷移到跨多瑙河地區,並在那裡融入了當地社區。這一時期標誌著以前孤立的群體之間基因融合的開始,其中包括自凱爾特時代以來就存在的幾個社區。
征服前匈牙利的存在
這項研究的一個特別值得注意的結果是,有證據表明,在征服之前,匈牙利遺傳群體就存在於跨多瑙河地區。在莫薩堡(今扎拉瓦爾)公元 870 年至 890 年的地層中發現了一具成年男性的遺骸,透過基因分析鑑定為來自烏拉爾地區的早期匈牙利定居者。他與 10 世紀低地人的基因聯繫進一步支持了匈牙利人可能在征服之前就已經到達西部領土的理論。
這項研究是六年潛心工作的成果,為了解喀爾巴阡盆地的人口歷史開闢了新途徑。考古遺傳學分析不僅闡明了那個時代的基因組成,而且還提供了對人口關係、社會結構和遷徙模式的見解。
這項研究不僅加深了我們對過去的認識,也為未來領域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