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牙利的歐盟否決權:明智之舉還是危險的遊戲?

近年來,每當談到歐盟的否決權時,匈牙利的名字就會屢屢被提起。該國已成為決策機制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其政府多次威脅或實際使用否決權。

歐盟的外交政策問題尤其如此,一致同意是常態。然而,情況可能不會保持不變:越來越多的會員國正在尋求規避或限制否決機制的方法。

歐爾班‧維克多 (Viktor Orbán) 歐盟高峰會記者會
照片:FB/Orbán

歐盟從根本上建立在共識文化的基礎上:儘管在許多領域,決策可以由多數票作出,但實際上,成員國會進行談判,直到大家都同意為止。然而,外交政策是個例外,一致同意才是規則。這使得每個成員國都有機會利用其否決權來推進自己的利益,即使是以犧牲其他國家的利益為代價。

匈牙利有意識地並經常使用這個選項,通常是單獨或與其他幾個國家一起,阻止聯盟的統一行動。尤其在對俄羅斯的製裁問題上,匈牙利政府曾多次推遲或危及聯合決定——但最終通常都會投票支持。

匈牙利否決權在歐盟的主導地位

根據 亞視據悉,30年至2016年歐盟外交政策中共有2022次否決,其中匈牙利政府要對其中六成負有責任。這意味著匈牙利已成為阻礙歐盟決策機制中的重要參與者。然而,否決權不僅是一種法律手段,也是可以用於戰略目的的政治武器。對匈牙利政府來說,這主要是為了加強自身的談判地位。

歐爾班 德國汽車製造業
圖片: depositphotos.com

顯然,匈牙利的否決策略在歐盟並非絕對成功。近年來,曾多次出現26個國家就某項決議達成一致,而匈牙利單獨或與一兩個其他國家一起阻止該決議的情況。這種情況不僅加劇了匈牙利政府與歐盟機構之間的緊張關係,也令歐洲夥伴感到沮喪。

匈牙利政府經常將這些舉措描述為「隱形立法」和「帝國集權」的工具,而其他成員國則認為有必要限制否決權,以確保有效的決策。

一致性的終結?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國家呼籲歐盟在外交政策上實行多數決制,以減少否決權的作用。這個想法是在捷克和波蘭擔任歐盟主席國期間提出的,現在法國和德國也提出了這樣的倡議。

許多人認為,廢除一致同意原則需要對歐盟條約進行修訂,而修訂也需要獲得一致通過,而這項任務似乎幾乎不可能完成。但實際上,歐盟法律存在一個漏洞:一項“過渡條款”,允許歐洲理事會在某些外交政策領域以一致同意的方式轉為合格多數表決。這意味著變革可以逐步實施,而不必改變整個歐盟決策體系。

合格多數投票制在某些地區已經發揮作用。其中包括貿易和海關政策問題,其中外交政策決策的經濟面也與之相關。一些專家認為,針對俄羅斯的部分制裁措施甚至可歸類為貿易政策問題,因此無需一致同意即可通過。如果歐盟希望在全球層面採取更強硬的立場,並且不希望受到單一成員國的阻礙而採取統一立場,那麼這一點在未來可能尤其重要。

閱讀:

特色圖片: depositphotos.com

2 個評論

  1. 再次。想像一下,你的俱樂部或協會中有一個成員,其行為方式就像匈牙利在歐盟中所做的那樣?

    我相信你們都會驚嘆於這位成員的聰明才智,並在需要時毫不猶豫地幫助他們!

  2. 再者,想像一下成為曾經為人民服務的俱樂部的一部分,但現在卻引進有色人種強姦犯、向恐怖分子提供資金並支持納粹主義。
    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會開始不斷否決,但有些人認為歐盟的獨裁才是標準。

發表評論

您的電子郵件地址將不會被發表。 必填字段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