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牙利蒂薩菲賴德附近一座擁有 3,500 年歷史的墓地揭示了青銅時代晚期黎明時期的生活

蒂薩菲賴德附近一座擁有 3,500 年歷史的墓地揭示了青銅時代晚期開始時人們的生活如何變化的驚人秘密。

由來自 埃特沃斯洛蘭德大學 博洛尼亞大學 以蒂薩菲賴德-馬約羅沙洛姆(Tiszafüred-Majoroshalom)的青銅時代墓地為中心,該墓地在青銅時代中期和晚期均有使用。這使得研究人員能夠比較這兩個時期過渡前後的生活方式。

改變飲食

同位素分析表明,中青銅時代的人們飲食多樣,但並非每個人都能平等地獲取食物。社會地位決定了誰能吃更多的肉類和動物性蛋白質。精英階層可能比一般人消耗更多的肉類和乳製品。

青銅時代工具飲食人類
照片:

然而,這些差異似乎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消退。古墓文化(公元前1,500年後)的社群遵循著更統一、更簡單的飲食。動物製品變得不那麼常見,餐點也更加單調。這表明,不僅在飲食方面,而且在社會結構本身方面,都發生了更廣泛的變化。

人們開始生活在更簡樸的村莊,留下的痕跡更少,而且精英階層似乎要么更少,要么在社區中不那麼顯眼。研究人員認為,這顯示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正在消亡,權力更加分散而非集中。

牙菌斑揭示了他們的飲食

除了分析骨骼外,研究人員還檢查了 牙菌斑中保存的微觀殘留物。這些研究結果表明,人們消費 磨碎的穀物例如小米粉,在某些情況下還偵測到了牛奶的痕跡。這項研究最有趣的發現之一是小米的引入。這種個頭雖小但營養豐富、生長迅速的穀物是大型社區的理想糧食。

據研究人員介紹,該遺址提供了歐洲已知最早的小米被有意種植和定期食用的證據。

小米的食用大約在青銅時代晚期初期(約公元前1,500年)開始傳播,這與當地生活方式的轉變相吻合。人們放棄了早期典型的山頂村落,遷移到更分散的定居點。這種轉變也帶來了飲食習慣的改變。雖然小米能夠更有效地養活更多人口,但也導致了飲食多樣性的下降,這可能與更廣泛的社會轉型有關。

社區生物多樣性降低

對骨骼遺骸的化學分析也為了解這些埋葬者來自何處提供了線索。在青銅時代中期,許多人來自該地區以外的地區,例如北喀爾巴阡山脈或上蒂薩河地區。這些社群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更開放的社會。

後來,定居於此的新移民越來越少。定居於此的新移民通常來自不同地區,例如外多瑙河地區或南喀爾巴阡山脈地區。 當地社區變得越來越封閉,與遙遠地區的聯繫似乎越來越少。

離開山頂

研究人員還注意到,人們的飲食和起源不僅發生了變化,居住地也發生了變化。在青銅時代中期,定居點通常建在山頂上,被稱為 告訴定居點。 一 告訴 (希伯來語,意為「土墩」)是考古學術語,指隆起的聚落土墩,通常指古代城鎮的遺址。這些城鎮防禦堅固,村落中心密布,反映出緊密聯繫的社區生活。

後來,這些聚落逐漸被廢棄,取而代之的是更為簡樸、分散的村落。社區結構因此變得更加鬆散,這不僅體現在住房安排上,也體現在飲食和日常生活中。

蒂薩菲賴德-馬約羅沙洛姆遺址出土的墓地展現了青銅時代的人們如何適應變化:他們開始食用新的食物,改變了生活方式,並逐漸摒棄了舊有的習俗。這項研究強調,歷史不只是戰爭和國王的故事,也是像我們一樣,努力在世界上闖蕩的普通人的故事。

以匈牙利語閱讀或分享本文,請點擊此處: 你好匈牙利語

閱讀: